我們經常認為科學與藝術處于相反的境地,藝術與創造力有關,而科學與邏輯有關。但兩者之間的聯繫,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
當我們在觀賞一件藝術品時,我們大腦的不同部位會觀察和分析其內在含義。在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上,照片的某些方面也同樣會觸發不同的響應。您是否想過我們如何看待事物?您是否對在充滿強烈感官刺激的環境中,如何吸收視覺效果,以及如何解釋看到的事物感到好奇?
在本文,我們將通過幾個簡單的視覺心理學規則描述,了解大腦如何處理視覺資訊,幫助我們提升作品的視覺表現力和視覺影響力。
對于視覺心理的理解
我們通過感覺器官從環境中接收資訊,並傳輸到大腦。而大腦是一個極度復雜的器官,它控制著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做什麼,感覺什麼,決定什麼等等。左腦更具學術性和邏輯性,而右腦更具想象力和藝術性。
攝影的有趣之處在于,它要求大腦兩邊的有效協同,因為技術與藝術創造力在我們的拍攝思維中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可能會更關注圖像創建的準確性,而藝術創造力會更多地依賴于直覺(視覺心理)。
大多數攝影師通常更加擅長利用左腦來控制相機和圖像處理等相關的技術方面,但是卻往往缺乏借鑑右腦擅長的視覺思維。為了製作出優質的圖像,攝影師將需要激發右腦來欣賞視覺和解釋構圖,來學習有助于實現其藝術構想的行業工具,該工具我們可以理解為「視覺心理」。
攝影中的格式塔視覺心理
人類的大腦在某種程度上是懶惰的,因為它將簡化視覺刺激以找到阻力最小的路徑。當您理解了這一點並將其納入您的作品中時,您便可以控制他人如何看待您的作品。
形狀,圖案,紋理和線條都是圖像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們幾乎存在于每個主題中。抽象地講,上述每一項都可以成為照片的主要特徵,對場景的感知起著主導作用。攝影是向觀看者呈現圖像的一種行為,所以我們在拍攝時可以使用格式塔原理,將正確的影響帶入觀看者的腦海。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傳達照片的想法,使其易于「消化」。
格式塔延續性定律:
任何形狀的邊緣都可以延伸,並與其他形狀或其他平面的邊緣匯合。當我們感知到圖像某些元素的輪廓朝著隱含的方向前進時,我們傾向于延續該輪廓,當對象相交時連續會更加顯而易見,並將其判定為一個整體。這種連續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和理解主題,也可以更好地創建層次和結構。
連續性法則在作品中引入了視覺焦點的統一性。注意這些線是如何繞動並鏈接多個元素的,如何通過隱含的延續讓您的觀眾來填補內容,如何讓觀眾成為了您照片視覺故事的積極參與者,從而提升了作品的關注度。
共同命運定律:
共同命運法定律中,朝著同一方向移動的視覺元素將被視為同一群體的一部分。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個場景,其中有一組元素一起移動時,我們的大腦會將其視為一組,而其他保持靜止或以不同方式移動的元素將被視為不在該組之外。
通過理解該定律,我們可以創建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組,或者也可以從該組中丟棄某些元素。
格式塔相似性定律:
格式塔相似定律探索大腦識別匹配特徵的方式,並迅速嘗試識別其圖像含義。大腦習慣于創建視覺模式以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因此使用此概念,可以在照片中創建統一感或和諧感。當形式或顏色以及大小和對象等元素看起來足夠相似,以至于無法在觀看者的腦海中對細節進行詳細的感知時,就會發生相似性。
當觀看者看到這些共用特徵時,也會認為這些元素是相關的。請注意,您可以使用各種方式(包括顏色,大小,形狀,紋理或其他屬性)來觸發相似性定律。我們可以使用該定律來突出或隱藏某些場景元素。
格式塔接近性定律:
當我們看到主體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的時候,會傾向于認為它們是相關的。我們的大腦會試圖通過建立主體之間的關係來消除混亂。即使他們大小和形狀不相等,也會自然地聯想並形成群體,這就是格式塔接近定律。
構圖中通過合理的分組,可以創造出令人愉悅的節奏和結合感,使畫面更具視覺吸引力。當然我們也可以將此作為視覺紐帶,讓一個場景中的多個主體之間產生聯繫。
格式塔心理的所有定律,都是形式化人類對視覺的感知,它有助于理解我們如何組織場景元素或調整構圖。通過右腦的視覺思維幫助我們創建更好的故事,並更好地傳達任何視覺語言。
攝影中的視覺平衡心理
也許是因為我們人類是雙邊對稱的,所以天生渴望尋求平衡,在攝影作品中亦是如此。攝影中組合元素相反作用力的調和,從而產生視覺穩定性,我們稱之為視覺平衡。
視覺平衡作品看起來穩定,使觀看者感到舒適,並令眼睛愉悅。不平衡的作品看起來不穩定,會產生張力,並使觀看者產生緊張和憂慮的感覺。有時攝影師也會故意創作出不平衡的作品,來實現我們所需的特殊畫面情緒。
對稱平衡與非對稱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所能涉及的視覺平衡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對稱平衡和非對稱平衡。對稱的平衡可以通過在場景中心水準或垂直繪製一條假想線,並使每一半相同或視覺上相似來建立。這種平衡會產生秩序感,穩定感,合理性和形式感,通常用于建築攝影中。
非對稱平衡可抵消在三維結構中具有相同視覺權重或相等物理和視覺權重的不同元素。不對稱的平衡更多地基于藝術的直覺,而不是公式化的過程。簡而言之,在非對稱平衡中場景兩側並不相同,但是看起來具有相同的視覺權重。在創作時要記住,某些元素和特徵比其他元素具有更大的視覺權重,通常遵循以下準則。
色彩主導的非對稱平衡:
顏色具有影響其視覺權重的三個主要特徵(色調,飽和度和色相)。
色調:深色在視覺上的重量比亮色更重。黑色是視覺上最暗的顏色和最重的重量,而白色是視覺上最淺的顏色和最輕的重量。但是形狀的大小也很重要。例如,較小且較暗的形狀可以與較大且較亮的形狀平衡。 飽和度:較飽和的顏色在視覺上比較中性的顏色更重。 色相:暖色(黃色,橙色和紅色)比冷色(藍色,綠色和紫色)具有更大的視覺份量。數量主導的非對稱平衡:
元素的佔比非常重要,較大的佔比的元素在視覺上比較小的元素有更大的權重,但是一組較小的元素在視覺上可以平衡較大佔比的視覺權重。
質地主導的非對稱平衡:
具有紋理的場景元素比沒有紋理的具有更大的視覺權重。
在拍攝時,平衡是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則,但是不要僅僅堅持純粹的靜態對稱性,嘗試非對稱這種心理上隱含的平衡,讓即使偏離的主題也可以實現視覺上的穩定。
攝影中的視覺行為心理
很多攝影師都喜歡儘可能地填充構圖,讓觀眾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在主題上。但是,照片不僅僅是拍攝的物體,還包括環境和空間,並且攝影中空間的運用可以極大地改變圖像的氛圍和敘事。嘗試思考一下我們是如何瀏覽圖像的,我們瀏覽圖像的方式與閱讀文本的方式完全相同:從左至右。
觀眾查看圖像的視覺行為方式對攝影師而言非常重要,因為知道眼睛介入的位置會影響整個圖像的構成,場景的主要焦點放在何處,以及使用哪些元素來引導觀眾圍繞構圖。對于從左至右的觀看行為來說,將被攝對象放置在構圖的右側,而左側則為負空間效果會更好。這樣一來,眼睛就可以穿過負空間並停在被攝對象上,而不會移出構圖。
但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假設我們要拍攝人像題材。則需要在被攝對象前方創建一個負片空間,使其展開敘事。如果人物的面部後方空間大于前方,且面部貼近構圖邊緣,將產生一種有壓抑的幽閉感。
當拍攝包含運動的主題時,我們需要根據拍攝對象的運動方式,調整主體在構圖中的位置,促使觀眾自然地理解場景的敘事。假設,運動的被攝對象位于構圖的左側,並且朝向右側,這樣可以給觀眾一種運動主體進入場景的心理暗示,並讓被視覺焦點進入場景。當然反之亦然,我們也可以讓主體位于構圖的右側,並且朝向右側,給觀眾一種運動主體離開場景的心理暗示,並讓視覺焦點移出場景。
結語
視覺心理學是一門極為廣闊的學科,本文僅簡要地談到了與攝影有關的一些較常見的原理。如果您覺得這很有趣,不妨在按下快門前,將這些原則納入拍攝思考,以不同的方式觀察周圍的世界。
關注粉絲團「瘋攝」,給你最棒的攝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