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騎行長距離下坡的必剎技

新聞部落 2023/01/25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成功挑戰山嶽之巔,但是如果計劃原車下山,另一個挑戰才正要開始!

公路車是屬于競速車種,剎車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是調整速度而非停止,特別是搭載較細的輪胎,抓地力相對減少,如果緊急剎車容易造成危險。

面對長距離下坡路況該如何掌握正確的剎車技巧?

小編為你解答,讓你剎得輕鬆又安全!

握上把還是下把?

剎車握法主要可以分為握上把與握下把2種方式,由于兩者施力點不同,下把相較于上把的剎車力道通常會比較大。

一般初學者最常見的錯誤,就是4根手指全部緊緊按壓剎車把手,建議使用2根手指,如果需要更強的剎車力道可增加至3根手指。

如果按壓剎車時碰觸到手指,代表剎車太松或是剎車塊已經快要磨損完畢,或是剎車旋鈕忘記轉回。

握上把:

適合于緩降坡,剎車制動力較弱,容易微調剎車力道。

握下把:

適用于陡降坡,剎車制動力較強,容易快速降低速度。

上把握法與騎乘姿勢:

使用大拇指與無名指以環扣式握住把手,食指與中指負責操控剎車把手。

下把握法與騎乘姿勢:

使用大拇指與無名指以環扣式握住把手,食指與中指負責操控剎車把手。



同時剎還是分開剎?

剎車系統分為前剎車與後剎車,前剎車制動力較明顯,容易在短時間降低速度,對于安全影響較大,如果身體重心過于前面,容易造成後輪騰空而產生危險,

因此通常不建議單獨作動。後剎車制動力較弱,適合微調控制速度,對于安全影響較小,但是如果剎車力道過猛,依舊會造成後輪死鎖,後輪產生橫向偏移使得騎乘者重心不穩。

入彎之前就要先減至過彎速度,而不是邊過彎邊剎車。

建議同時按壓前後剎車,先以持續點剎的方式動作,如果希望再降低速度,再以持續輕壓的方式動作,藉此調整速度,如果還是過快,可以慢慢增加按壓力道,千萬不可以瞬間全力按壓剎車。

如何應對危險路況?

雨天:

輪圈的剎車表面可能會形成一層水膜,當動作剎車時,剎車塊與剎車表面無法實時產生摩擦力,因此建議行進中可以先輕按剎車,使得剎車塊輕觸剎車表面,藉此排除水膜,讓剎車表現性能相對明顯。

顛簸路面:

建議可以握下把,手指採用環扣式握住把手,如此比較不容易因為路面跳動而使得手指鬆脫;

另外,臀部可以稍微離開座墊,四肢呈現微彎狀態,減少震動衝擊身體。

急彎陡坡:

建議可以握下把,將身體重心往後移動,並且留意轉彎側的踏板不要碰觸到地面。

面對急彎陡坡,建議握下把,並且將身體重心往後,提高轉彎側踏板。

面對巔簸路面,除了握下把,手指謹記環扣式握把,臀部稍微離開座墊,四肢呈現微彎狀態。

下坡也要休息?

雖然下坡付出比較少的體力,但是身體重心在雙手,而且又要操控剎車,手掌和手指呈現持續僵硬的狀態,所以建議應該定時停下來休息,如果是初學者,建議每30分鐘休息一次,時間為3-5分鐘,動動手指或扭扭腰。

除此之外,長時間下坡生理狀態容易產生疲憊,可能稍為一個不留神而造成危險,

因此可以眨眨眼睛。如果休息時間過長,身體可能容易失溫,如果下坡之前已經更換全新的衣物與足夠的保暖裝備,就可以拉長休息時間。

長距離下坡雖然比較不耗費體力,但是雙手仍然需要休息,建議每30分鐘休息一次,時間為3-5分鐘。

下坡時體感溫度較低,建議攜帶風衣、背心、長指手套或保暖帽等配件。

其他重點貼心提示

除了上述提到的剎車技巧與重點,還有哪些小細節是不能忽視的呢?

檢查剎車系統

如果確定行程中包含長距離的下坡路況,出發前就應該檢查剎車線組是否完好無損,並且先到附近的上下坡測試剎車系統,確認輪組的剎車表面有無異樣或刮痕。

保暖配件

由于下坡時會覺得體感溫度變低,如果是在高海拔地區會更加明顯,因此建議下坡過程中,根據自身需求攜帶風衣、背心、長指手套或保暖帽,避免因為覺得寒冷而使得身體僵硬。

確認前後剎車配置

不同品牌或車款,剎車系統的配置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拿到一輛不熟悉的單車時,必須確定左右剎把是否分別作動前剎車或後剎車。

齒盤配置

面對下坡時的齒片配置,建議為前大後小,如果前方看到轉彎或顛簸路況,可以調整後變至輕齒片,通過之後再調回至重齒片。

速度不宜過快

原則上,即使是已經騎過很多次的路線,有時候還是會遇到偶發情況,尤其是下坡速度又快,因此不管是否在比賽都不建議過快,除了遵守該路段的速限以外,應該以自己覺得容易掌控的速度為主。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