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魯西西
聽過這樣一段話:
年少時,我們都渴望活成奔騰的大海,沖破藩籬,滌蕩河山;
長大后,我們卻選擇做一條安靜的溪流,逢山則繞,遇海則入。
成熟,是柔軟地活著,收起年少的輕狂,放下無知的傲慢,做一個平靜而從容的大人。
成熟的人,也在認輸、認錯、認慫、認命中,看清世界、認清自己。
認輸
成熟的人,懂得認輸。
有人說:「格局越大的人,越懂認輸。不是不善于爭辯,而是學會了包容。」
聽過一則小故事。
一個秀才在縣衙門口說自己寫一幅對聯能賣七文錢,四幅能賣二十八文。
一個農夫笑話他:「四七明明是二十七,虧你是個秀才,數數都不會!」
秀才氣得和農夫吵了起來。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動起手來。
眾人圍過來看熱鬧,縣太爺也被驚動了。
問明情況后,縣太爺二話不說,把秀才拉出去打了二十板子。
秀才不服,問縣太爺:「您明知道四七不是二十七,為什麼打我?
」縣太爺說:「你堂堂一秀才,卻和目不識丁的老農爭論半天,不打你打誰?」
聽過這故事的人,都不免會心一笑。其實,現實生活中,誰沒當過「秀才」呢?
世間百態,萬物參差。不同層次的人,對一件事的看法,可能天差地別。
就算你費盡口舌,也未必能說服對方,反而自尋煩惱、誤了正事。
聽友安寧,回家過年被催婚。鄰居阿姨見面就問:「還沒結婚啊?我女兒都二胎了!」 安寧解釋說,想先拼事業再成家,沒想到卻招來了嘲笑:「女孩子最重要的是結婚生子!折騰什麼事業?」 媽媽對她說:「自己該做什麼,心里有數就好。何必和目光短淺的人爭論?就算吵贏了,又有什麼用呢?」 是啊,三觀不合,沒必要強求認同。認知殊途,也無需強求一致。 和傻瓜較勁,不過拉低了自身的層次;同夏蟲語冰,也純粹是浪費口舌。 蔡康永說:「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都很懂說話。」 面對質疑時,一笑而過更有姿態;針鋒相對時,果斷認輸更有格局。
一個人能走多遠,從他對待錯誤的態度上,就能略窺一二。 前同事小雅喜歡懟人。她因為懟客戶,讓公司丟了個大單子。 老闆讓她寫份檢討,她卻找各種借口推脫,還差點和老闆吵起來。老闆拿她沒轍,把她調到了后勤部。 可沒多久,后勤部主管張姐不過提醒她說話注意分寸,她就在辦公室叫囂,說張姐心眼兒小、容不下人,懟得張姐下不來台。 對此,大家都心照不宣:一個不思悔改的人,到哪都寸步難行。 《論語》有言:「君子之過也,如日語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主動認錯,不會為我們招來責難;從錯誤中吸取力量,反而能讓我們快速成長,贏得尊重。 董卿曾在2010年元宵晚會上,誤把歐陽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中的「晝」念成「書」。 董卿得知,第一時間聯系了魏明倫。她虛心感謝魏老師指錯,表示以后一定會多讀書。 多年后,在《朗讀者》節目中,董卿驚才絕艷。她滿腹詩書、旁征博引,贏得了觀眾的贊美。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說:「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愚蠢的人,把錯誤當成絆腳石,只能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成熟的人,把錯誤當作墊腳石,在自我修整中,行至高遠。 王小波說:「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年少時不知天高地厚,總以為自己會永遠生猛,未來有無限可能。 經歷的事多了,才知道天地之寬廣,人不過是滄海一粟。 井底之蛙離開了井底后,它聽人說大海好,便直奔大海而去。 途經一個池塘,池塘太深,它差點被淹死;遇上一條溪流,溪水太急,它差點被沖走。
通往夢想的路上,并非都是鮮花和坦途,但井底蛙獨自漂泊,未曾放棄,終于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海。 它「撲通」一聲跳進海里,可咸咸的海水嗆得它無法呼吸。它竭盡全力,才逃了出來。 井底蛙轉了一圈,決定回到井底。井底雖小,但最適合它。 為夢想拼搏固然可敬,可輾轉奔波后回歸平凡,也雖敗猶榮。 電影《四海》里的吳仁騰,不甘平凡,丟下癡呆的母親和年幼的兒子,去廣州闖蕩。 折騰多年,他一事無成,住城中村,靠接手工活勉強糊口。 他蹩腳地扮演著成功人士,可和兒子下個館子,也沒錢買單。
被現實毒打并不可恥,但眼高手低還死要面子,卻未免可笑。 周國平說:「人世間一切不平凡,最終都要回歸平凡。把平凡生活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不是縱橫四海才是英雄,安守一家燈火,照顧妻兒老小,何嘗不是一種偉大? 懂得認慫,是有看大千世界的勇氣,也有安度平凡歲月的從容。 認命
成熟的人,懂得認命。
孔子曾說:「時也,命也;慎始,善終;盡人事,知天命。」 然而,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說服當權者采納他的建議。 當他意識到愿望終將落空時,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轉為教學育人。 他開創「有教無類」的先河,將自己的思想傳于天下,最終成為萬世之師。 人活于世,凡事竭盡全力,結果也未必盡如人意。以平常心看待,才不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圍爐夜話》有言:「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 余生,愿我們都能認清自己,活成這束光,寧靜無聲,而熠熠生輝。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