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大馬首富郭鶴年親口表示 當你為何離開大馬的事實

亞洲商界領袖、馬來西亞首富、被稱為「糖王」「油王」的郭鶴年在他94歲的時候,發布了他的新書《郭鶴年回憶錄 Robert Kuok, A Memoir》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上架,內容實話實說,震撼感十足,披露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也爆料了與政界一些不為人知的互動過程。

大馬首富郭鶴年在《郭鶴年回憶錄》中透露,他在1970年代將其商業基地遷移至香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新加坡及大馬政府征抽的稅率太高啦。

郭鶴年透露,當年新加坡和大馬政府似乎在比賽,看誰能向那些為國家創造財富者,征收最高的稅款,兩國皆以‘懲罰性稅率’對商家的盈利征稅,若你賺一元,你只能留住50仙。他說:「相較之下,香港的稅務環境是利商的,你只需繳付17%的公司稅,因此,每賺一元,你可省下33仙。」

他指出,他當年的主要業務是原產品,他是大型的貿易商,3000批量相等于15萬噸白糖,每磅白糖起落一美仙,即可帶來巨額盈利或虧損。由于他是從事國際白糖貿易業務,因此,選擇一個低稅率的貿易基地,較為可靠!這個基地就是香港。

不過,郭鶴年強調,他從未失去對新加坡的情感,他以低稅率的香港作為其商業基地,純粹是出于理性考量。他說:「事實上,在1970年代中期,我經常會見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他說,他要和我聊天,因為我對大馬的情況有良好的認知,他在吉隆坡設有專員署,但他要不同角度。

郭鶴年指出,香港是一個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大出許多的池塘(pond),并表示:「我看到,美國、日本及歐洲頂尖企業的首席執行員會走訪香港,若非每年一次,就是每兩、三年一次。高級副總裁會去新加坡,而副總裁或部門經理,則訪問吉隆坡,這是它的順序排列。

他從1960年開始考慮將部份業務轉移至香港,最終在1974年奮身投入,他已決定,他必須成立香港郭氏兄弟公司。從1974年起,他每月在香港停留7至10天,然后逐漸增加至15天、21天,直到1979年,正式移居到香港。

這本自傳從郭鶴年的個人童年、二戰日軍侵略說起,一路說到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香港到中國的營商經歷,歷史跨度達大半世紀。不少細節有趣味,而且有思想性和哲學色彩,說到家庭部分而有不少感人段落。

有評論說:「如果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那麼回憶錄就是個人記憶與遺忘的刻痕,在自己的人生書冊上蓋上自己想要的收藏印記。」

一些媒體陸續披露了書中精彩內容:

回憶錄中提到:他在1993年收購香港首屈一指的英文報《南華早報》,2016年3月決定將該報脫售給馬云。「我慶幸馬云接手,因為該報在戰略上是個重要報章,必須交給能者接管。脫售完畢后,有朋友問我持有這份報章24年后的心情,我只是擦了擦額頭說:pheww!(松了一口氣)」

華人是最忠誠民族、地球上最驚人的經濟螞蟻。

郭鶴年認為,華人是「地球上最驚人的經濟螞蟻」,并且有無與倫比的經商管理能力,其成功原因則是因為骨子里有文化的力量。

郭鶴年指出,沒有一個民族能夠像華人那樣忠誠。

「日本人也有忠誠,但這是一種不加批判的武士式忠誠:即使老闆是臭鼬,他們也會表示忠誠。與日本人不同,每個華人具有高度批判性。在華人村莊和社區,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學習道德價值。」

他強調,華人是非常聰明的族群,他們可能從中國的一個村莊或小鎮來到完全陌生的東南亞,但他們很快就能學習各種事物。

地球上有生意的地方,就肯定有華人,他們知道要見誰、該怎麼做,以及如何存錢賺錢,他們也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或辦公室。」

郭鶴年舉例在香港的成功人士,包括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及已故郭德勝,都是沒有上過大學。

「華裔商人在醒著的每一刻都在想生意,他們沒有周末或假期。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方式。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傾聽,過濾垃圾,僅留下有價值的信息。」

為什麼海外華人能在東南亞生存、適應和變得繁榮?郭鶴年認為,答案就在于中國人的偉大文化力量。當他們離開祖國的時候,華人骨髓中仍保留著中華文化。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