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成長擁有獨特的、個性的軌跡,時刻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去觀察幼兒,是教師每天的必修課。
可「觀察什麼、怎麼觀察、如何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解讀」可難倒了一大批老師,有些新手教師甚至用「記錄煩,分析難,判斷沒把握」概括自己的無助……
在此,針對幼兒老師們在日常觀察和記錄中所遇到的問題,小編給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一起來看看吧!
Part.1 觀察什麼?
提到觀察,很多老師第一反應是在遊戲中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觀察。其實,作為老師,不僅僅是觀察遊戲中的幼兒,更是在一日生活中時刻都有觀察幼兒的意識。
那麼, 到底應該觀察什麼呢?別抓狂,這裡有一份「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觀察內容參考表」請查收。
談到觀察記錄,小編建議大家一開始別慌著提筆就記,可以先從看和聽開始練習,識別出孩子在一日活動中有意義的行為,如果能從日常的行為中識別和捕捉到表格中的這些內容,恭喜你已經初步具備了敏銳的觀察意識。
在觀察意識養成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 幼兒的每個活動都可能是觀察的時機。
✦ 不要左顧右盼、猶豫不決。
✦ 隨身攜帶記錄工具,養成拍照、錄視訊的習慣。
Part.2 記錄什麼?
將所有觀察到的細節完美地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見縫插針地記錄很有必要。建議老師把以下三種關鍵時刻記錄下來:
▷ 記錄里程碑行為
例如,昨天男孩A不會拍球,今天把球彈起來了,這種行為就是里程碑事件。
▷ 記錄「量」的積累過程
比如前一段時間女孩B只能單腳連續向前跳兩下,今天能單腳連續跳了3-5米,這個行為明顯有「量」的提升,這個時候需要記錄孩子的動作發展過程,因為「量」的積累會引發「質」的飛躍。
▷ 記錄幼兒的心理變化過程
比如,幼兒在剛入園時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出現打滾、哭鬧等行為,第二週入園可以較好地融入集體生活,這種情緒變化的過程應該進行記錄。
劃重點:不是所有的觀察都要形成記錄,但記錄下來的一定要讓孩子的成長看得見。
Part.3 怎麼記錄?
如果說,理解幼兒就像解釋奧秘,那麼做記錄就像收集線索。教師需要像老練的偵探一樣,辨識重要的線索並進行客觀記錄。
在日常工作中,教師可以多用白描的方式記錄幼兒的行為,記錄時需要客觀且真實,用「事實」呈現幼兒的發展。
● 客觀
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時,直接描述幼兒的行為,不做影響信息準確性的價值判斷。
➪ 不要表述為:「聰明的男孩」「他總是推別人」
➪ 可以表述為:「他很快地選擇了合適的積木數量」「他用手輕輕地拍了樂樂的後背兩下」
● 真實
觀察時如實地記錄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對發生的事情進行猜測和想象。
➪ 不要表述為:「她可能是想和欣欣分享積木」
➪ 可以表述為:「她用手碰了碰欣欣的手背,然後把地上的積木撿了起來」
● 準確
記錄時使用描述性的詞語準確記錄幼兒的每個動作和每一句話,使用直接引語記錄幼兒的原話。
➪ 不要表述為:「他看著那個玩具」「她說她也想要玩那個玩具」
➪ 可以表述為:「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個玩具」「她大聲宣告地說:'我也想要玩'」
觀察時,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觀察目的選擇合適的觀察記錄方法,也可將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在此,整理了幾種常見的觀察記錄方法和實際案例供大家參考。
觀察既是幼兒教師應具備的重要基本能力,也是幼兒教師把握幼兒已有經驗,了解幼兒發展狀況的基本途徑。幼兒教師專業觀察能力有助于真正理解幼兒的需求,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更多小孩教育文章、影片...等相關資訊,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幼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