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做飯是真的很難吃,而且自己還不知道。
朋友家的孩子,從小看著他長大,一直都瘦 ,有營養不良的傾向,上了高中以后住校吃食堂,沒想到和吹氣球一樣胖了起來,問原因,回答「學校飯好吃」。頗為驚訝,我對高中學校的飯菜還是挺了解的,能吃飽,但絕對算不上好吃。
直到第一次去他家里做客吃飯才知道,對比他家飯菜,這孩子說得不假!
第一次見把鯉魚放鍋里,不熗鍋不煎魚不油炸,直接加啤酒燉的,出鍋后加鹽和香菜蔥花,除了咸味就是腥味了。炒生菜用豆瓣醬炒,炒絲瓜也用豆瓣醬炒,炒出來烏黑髮亮還沒炒熟,咽下去割嗓子。燉雞湯這麼簡單的事情,竟然往里面加生抽,加了巴掌大的姜,喝起來喝胡辣湯差不多。
真的是糟蹋食物啊。
孩子長得瘦是真有原因的,這十多年來也真苦了他了,好在慢慢走向社會,在家吃飯的機會也會少一些。
我做美食作者好幾年,雖然水平和廚師沒法比,但做的家常菜還是可以得到家人、朋友一致好評的,兩個孩子也是吃得胖乎乎的,曬曬我做的一部分菜。
其實在家做飯想好吃,只需要改掉3個壞習慣,你會發現做飯突然香了。
一些人做菜根本不去想菜的滋味,不去想需要一個什麼口感、造型,反正放鍋里加熱,做成什麼就是什麼,其實做菜和做事一樣,都是要有規劃的。
就拿一個簡單的蒸雞蛋羹為例子。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雞蛋羹?是光滑如鏡軟滑彈牙的,還是帶著孔洞口感扎實的?是硬的還是軟的?澆頭用什麼等等。
你思考幾次,按規劃做幾次,你會發現:
選用普通雞蛋和土雞蛋蒸出來顏色不一樣、口感也有些差別。
加涼開水、純凈水蒸出來會沒有內部孔洞,用自來水會蒸出來孔。加蝦皮、銀魚、文蛤會更鮮,但會有腥味,需要加入一些蔥花水。加1:1的水和1:2的水松軟度是完全不同的。蛋液過濾后蒸出來更加平整。冷水蒸沒有開水蒸更好控制時間和雞蛋羹的品質。蒸的時候蓋不蓋碗蓋,封不封保鮮膜會嚴重影響孔洞的多少。蒸好后澆生抽還是香油,要不要用肉末香菇炒個鹵放上?
一個簡單的蒸雞蛋羹在腦子里過的問題就已經這麼多了,更別說一些大菜了,道理就是這個道理,做菜前記得先想好成品的樣子,再用「倒推法」,一步步分解、還原出來,聽起來很復雜,其實養成習慣后,在腦中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調味料的使用復雜程度堪比一場激烈的圍棋,有句老話說「好廚師一把鹽」,調味才是一道菜的靈魂。
而令人苦惱的是,調味料種類多達成百上千種,即便再老道的廚師,也不敢說會熟練運用所有調味料。
從食鹽、白糖、味精、醋;到五香粉、十三香、咖哩粉、雞精、味精;
從胡椒、花椒、干姜、辣椒、八角,到九層塔、百里香、迷迭香、薰衣草;
從醬油、魚露、蝦醬、豆豉、面豉,到XO醬、HP醬、濃縮湯料。
每一種調味料都有不同的特性、味道,有的需要磨成粉,有些需要整個下鍋,有些需要長時間煮,有些需要短時間炸,有些適合涼拌菜,有些只能用做鹵菜,調味料的運用繁瑣復雜,用什麼,用多少,什麼時候用都是有講究的,決不能瞎亂用。
如常見的蠔油,它不是「萬能提鮮油」,不是什麼菜里面都可以用。
蠔油是生蠔制品,蛋白質含量很高,容易變質,你就不能在腌制菜里用蠔油。
做甜口菜的時候也不能用蠔油,味道會很怪。
煮湯的時候也不能加蠔油,做海鮮的時候也不能放蠔油。
再如煮排骨湯,煮雞湯,放調味料你以為多了就好吃?其實不是,食材處理干凈,只需要姜和鹽就行了,放什麼都是多余。
調味料永遠都是做減法,只放這道菜需要的調味料,不是越多越好。
刀工和火候,這是廚師的基本技能,也是做菜好吃的一個基礎。
土豆切片、切塊、切絲做出來的菜味道是不同的。煮魚湯大火猛煮和砂鍋慢燉效果也是有差異的。青椒炒肉用的肉絲粗細是直接決定這道菜的風味的。
回鍋肉切得太厚是沒辦法入口的。
廚房小白往往會忽視這些問題,認為這是大廚才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刀工是食材處理的第一步,忽視了就直接失敗了。
廚師們有一句話是「三分勺工,七分刀工」,學會菜刀的使用,懂得「前切后剁中間片,刀背砸泥把搗蒜」,知道「塊配塊、絲配絲、丁配丁、片配片」,實在不行上的廚房小工具,搞點多功能刀具也很方便,把食材處理的適合烹飪了,菜才會做的好吃。
火候是指在烹飪過程中,采用的火力大小與時間長短。
火候不過關,菜或者半生不熟,或者干硬焦糊,
能合理地使用文火、中火、大火、猛火。
如文火是讓原材料慢慢的均勻的滲透受熱,融合調味料,是鹵菜中最常用的火候。
蔥爆羊肉的時候用猛火,羊肉熟了還不出湯汁。
炸東西的時候用中火,大火會造成外焦里生,小火或造成原料脫糊。
但更多的時候是不同火候的結合,如干燒魚,先要大火,然后中火,最后小火燒成。
掌握火候和原料的關系,也是做飯好吃必須要懂的知識點。
其實說這3點,也只是烹飪技巧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對付家常菜,讓做菜難吃的變的好吃還是可以的。現在網絡發達,只要愿意學,可以很輕松地照著菜譜做出不錯的美食,外面的飲食無論是飯店還是外賣,都有可能碰到「科技狠活」,還是在家吃飯更放心一些。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