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除時間管理大師之類的性癮者,只論普通人的話,其實跟吃東西是一樣的。越缺越要。
換句話說:越是青春期沒女人,長大了對這個事情的渴求越深,越焦慮。
北方有個詞,形容瞧不起一些農民進城后使勁管人要東西、占便宜的行為,叫「窮打底兒」。
這個詞是否政治正確,是否合理,這里不多討論,但現象是存在的,無論是出于個例還是普遍。
很多老年人有個不好的習慣,買一頓東西,最后都過期了,還是舍不得扔,最后吃掉。
其實吃掉的風險性可比去嫖娼的人高多了,因為嫖娼最多拘留你幾天,但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吃過期食品是真可能會死。
但他們仍然樂此不疲,且并不是出于節省。知乎也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父母,這樣做最后醫藥費都比他省的錢要多十倍,「會過日子」的人,很可能因此變成最浪費的。
這個本質就是「對于積攢食物的渴求」,其實遠大于「他對食物的需求本身」。口感、衛生等問題都不在這個考慮范圍內,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希望將食物囤積的多多的。
原因無他,餓過。餓怕了。那種對于本能無法釋放的壓抑已經刻在骨子里了。
性壓抑也是類似的表現。
在中國性行為是一件少年時代被極度壓抑束縛,大學時代錯過就會籌碼加倍的事情,很多男人其實終其一生,發生過性行為的人數不超過兩個。
一件事如果是[生·理·需·求],但經過了長期的壓抑及資源稀缺,最后必然會扭曲成它原本不具備的樣子。
我對此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剛到青春期的時候,就非常焦慮。但很快就不存在了。因為我那時候就經常留宿在當時的女朋友家,或者一起旅游。
這之后的十幾年我也沒有再為這種事情抱有極度的渴求,因為我知道我想做這件事很簡單。
這反而讓我并不是很熱衷于此,更多的變成了一種調劑。
就像我喝咖啡一樣,我很久不喝咖啡也一樣會有渴求,但我從不認為我會為了咖啡而如何如何,因為我想要隨時就會有。
你抱有這個心態跟自信,就會不至于忽視成本跟代價了。就像沒人會花超出市價十倍,跑出二十里地去買一杯咖啡一樣。如果真有這樣的人,他一定不是渴求咖啡因本身,而是寄希望于騙從沒喝過咖啡的人,自己這是高檔享受,以此獲得一些高于自己實際地位的社會評估。
有人可能說了,那東子之流的,難道不是為了片刻的歡愉付出了巨大代價?
并不是這樣,因為東子不是第一次出去玩就被抓起來的,他平時為此付出的代價可能都不如他給老鄉送禮。屬于九牛一毛的一個消遣娛樂,只不過這件事的走向超出了他的預料。
類似于一個人天天吃樓下超市的方便面,抬腿就能去買,來回不超過十分鐘。但恰好今天超市樓上裝修,一塊磚掉下來把他砸死了。
你不能說這個人是為了吃一碗方便面連死都愿意。他知道他就不吃了。
越缺乏,越在意。越在意,越拿這個事情說事兒。
就像有「知乎包貝爾」之稱的某黃文大v,上次跟我對罵的時候,我各種角度的罵他,但他永遠在反復念經我是個「小處男」。弄得我莫名其妙。
直到後來別人給我發,他跟別人罵街的聊天記錄,也是這麼說,我才恍然大悟。因為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詛咒,而且對方一定不如自己英俊風流,不如自己跟女的睡過。
甚至性行為這件事在他心里,也許就跟他給父母掃墓一樣,是一個非常神圣且難以割舍的事情。必須得日日掃,夜夜掃。
在這種人心里,你不給父母掃墓并且發朋友圈,不可能是因為你父母健全,不像他一樣把親爹打到派出所(當然據說是互毆),而是因為沒錢買墳圈子。
培養正常的性心理,對性行為「袪魅」,是令每個人更有尊嚴,更能獲得正常[性☆生☆活]的途徑。它不該是個綁架人的手段,就像咖啡不能成為中華小當家里不吃就會死,用來奴役當地老百姓的黑暗料理一樣。
我是猴姆。
全文完。